当前位置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王宏志教授讲座通知

讲座一

时间:5月19日上午10:00

地点:杨咏曼楼215

题目:翻译与中国近代史:从马戛尔尼使团国书的中译谈起

摘要

   毫无疑问,1793年的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 1737-1806)使团在中英交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尽管不少学者对这重大历史事件曾作过深入研究,但一直被忽略的是当中所涉及的翻译问题,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是马戛尔尼所带来英王佐治三世写给乾隆的国书的中文译本,因为这是乾隆所能接收直接来自英国人的讯息,足以影响他对使团以至英国的理解。
本研究揭示一些过去未被发掘或没有注意的史料──包括一份一直藏于英国外交部档案的国书中译本,深入讨论英王国书中译本的几个重要问题:国书中译的过程是怎样的?中译本的译者是谁?国书最早的中译本是怎样的?它跟故宫过去所藏军机处上谕档中的〈译出英吉利国表文〉有什么分别?分别的意义又在那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马戛尔尼使团的理解将会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最后,本文希望能以本个案为例,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提出如何加强中国近代史的翻译研究,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有更准确及全面的理解。

 

讲座二

时间:5月19日下午2:30

地点:杨咏曼楼215

题目:翻译研究的历史导向:从马戛尔尼使团到第一次鸦片战争

摘要

   自198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研究成为专门学术学科,西方出现不少相关的理论,但由于翻译研究学者主要从文学(比较文学)出发,因此,虽然他们在理论上强调译入语文化的背景,但缺乏历史视野,是现今翻译研究一大缺点。其实,所有翻译研究几乎毫无例外地属于翻译史研究,因为翻译研究其实就是翻译现象的研究,而翻译现象即是已发生事件,因而也是历史事件,因此,翻译研究主要就是翻译史研究,且应采取历史的导向。本文除从理论及实践方面去阐明这观点外,并以近代中英关系史上两个个案——马戛尔尼使团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示例,解说翻译研究如何借镜历史研究方法,采取历史取向,取得真正跨学科成果。

 

王宏志教授简介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翻译系主任、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及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兼任教授及博导;《译丛》行政主编、《翻译学报》、《翻译史研究》、“翻译论丛"(丛书)及“亚洲翻译传统"(丛书)主编。研究范围主要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及政治、晚清以来中国翻译史、香港文化研究。出版专作有《翻译与近代中国》(2014)、《翻译与文学之间》(2011)、《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1999 & 2007) 等十余种,另发表学术论文约130篇。

版权所有:2014年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沪ICP备2010921 术支持:上海屹超